国服《撸啊撸》翻译能再给力一点吗?

LOL出装来源: 锐派原创_风力 编辑: lesspeak

本文由锐派玩家【风力】投稿,并不代表锐派赞成其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。

DOTA之所以这么火爆,和它是一个成长型的游戏有很大关系。老玩家一定记得以前的DOTA是没有专门的Loading图的,其Loading画面粗鄙不堪,一开始甚至就和War3对战的图一样。后来开始有爱好者为DOTA画图,而Kunkka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出色代表。他画的图从651时代开始陪伴我们,而663的那一张应该说是巅峰之作:背后纹龙的剑圣、光屁股的女王和带着三个分身呼啸而来的混沌,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

  在文字方面,DOTA里有些物品干脆就是以《Diablo II》里的物品来命名的,譬如“梅希斯特的掠夺”、“碎骨锤”和“鹰角弓”,其原型都是Diablo系列里的暗金物品。又或是大炮,它的原型是Diablo II里的Tier 2 unique crossbow,原来叫Burize do Kyanon,就是日文里“Blizzard Cannon”(中文意思是“暴雪的大炮”)的读音。类似的还有Aghanim's Scepter(A杖),Aghanim是塞尔达传说里的一个巫师,Nevermore(影魔的名字,最近的傻x翻译翻成“奈门摩尔”,简直不知所云)是美国的一个乐队等等。可以看出,DOTA的很多名字是来自于历代作者的个人趣味。正是因为如此,这些名字本身就比较随意,因为DOTA之前是,现在也是一张非盈利的爱好者地图
  而国内的翻译则让我们想起“任何翻译都是再创造”这句翻译界的名言。比如斧王的大招,因为无视一切包括虚空的大死骑的盾而闻名,原文是Culling Blade,直译是“挑选之刃”,本地化的翻译就成了“淘汰之刃”,这个翻译的确非常有神韵;又比如“Sven gets pumped up!”——这是流浪剑客Sven大招的介绍,字面意思是“Sven被打了气”——你可以想像在War3(或WOW)里开了嗜血,整个人就变大了,是那个效果。那个效果我们都很熟悉,不过如果没玩过War3或WOW,那很可能对那个效果就不熟悉。但是中文翻译成“Sven这下牛b了!”虽然略显粗俗,却非常到位。作为一个使用汉语作为母语的中国玩家,你显然不可能不知道这个词!
  类似的精彩翻译还有狗头的大,Divided we stand,中译“分则能成”。或是剑圣的大招“Omnislash”,这是一个合成词,Omni的意思是“全部”,slash是“斩”,所以直译是“多重斩”。翻译成“无敌斩”,这是考虑了技能本身的效果。
  假如说这还是出色的翻译,那么下面的例子可以告诉你什么是“再创造”。DOTA里有个英雄幻影刺客,“起来”之后爆发力很强,因为拥有整个DOTA里爆率最高的被动(4倍伤害),简单的出假腿、狂战、黑皇、圣剑,吃个双倍跳过去一爆2800……所以打路人很多人选这个英雄然后被人打成泥浆,在地上流来流去。这个威力惊人的被动的名字是“Coup de Grace”,直接翻译是“决定性的一击”,是法语。这是一个固定词组的用法,你不能把它拆开来翻译,就像你无法给人解释“给力”是要谁来“给”以及要给多少“力”。
  但是国服翻译成“恩赐解脱”——我一直没有搞明白这是怎么来的,恩赐应该是指Grace,但是coup完全没有解脱的意思,甚至与之相近的couple,coupe,coupde等等都翻译不出“解脱”的意思来。coup有“政变”的意思,如果是由于这个意思而想到了“解脱”,那我只能说翻译的人实在是太有才了!——但是错有错着,因为这个翻译一直沿用了下来,在今天,不玩DOTA的人可能不知道(他们也没有必要知道),玩DOTA的人却都知道。它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了!

  在LOL里有没有类似的精彩翻译呢?很遗憾,目前还没有看到特别好的翻译,这可能与游戏隶属于专一的特定翻译团队有关。现在的翻译,绝大多数都是4个字,念起来琅琅上口,却总感觉像是少了什么。这一点,恐怕短时间内LOL是赶不上DOTA了

游戏美女

收藏文章
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,是否删除
取消
确定
图片正在上传,请稍后...
评论内容为空!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
热评话题